南京刑事辩护律师 从现在到三伏,温度会逐渐升高,中老年人群容易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情况,吃不下睡不好。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气虚的表现,随着年纪增长,人体元气衰虚,外界的风吹草动都会让身体不适。 那么,元气该如何补充呢?这就不得不提它——黄芪。 1 一碗黄芪汤,养生保健康 早在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黄芪作为“补气圣药”,各个时代的医家都对黄芪有过许多的论述。 1补气固表 黄芪可以补五脏之气,对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等症状的调养很有帮助。 在补气的同时还能固表,防止邪气入侵,补心血、增强免疫力。 2利水消肿 黄芪有利于缓解气虚引起的水肿。 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提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用防己黄芪汤来治疗风湿水肿。 3敛疮生肌 黄芪可以促进疮、溃疡的愈合,生长新的肌肉组织,有助于固脱、敛疮生肌。 4保护心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脏。 2 黄芪配一宝,身体更加好 1黄芪+芡实:肺脾肾三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张昱主任告诉我们,黄芪肺、脾、肾三补,适合脾肾亏虚的亚健康人群日常调理。 脾肾亏虚的表现:疲倦乏力、腰脊酸痛、便溏、肢体困重、耳鸣、浮肿、畏寒肢冷等。 养生专家带来一杯代茶饮,补益的同时消水肿、健脾胃。 黄芪芡实饮 做法:生黄芪20克、芡实6克、玉米须3克、防风3克、生山楂3克。煮水代茶饮。 黄芪补益脾肾,芡实利水渗湿、健脾益肾、收敛止泻。玉米须利水消肿,防风祛散风邪,生山楂活血化瘀、健脾开胃。 几味综合运用,适合脾肾亏虚的人群在家调理,健脾祛湿、补中益气。 2黄芪+灵芝、太子参:补气不上火 黄芪补气效果好,但有内热的人服用多了可能导致上火,这时可以搭配一味补气食材:灵芝。 灵芝,被称为“瑞草”、“仙草”,补中、益心气,性味平和,不同体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均可服用。 除了灵芝,黄芪还有一味好搭档太子参,不仅补气不热不躁,还益肺生津。 专家推荐用黄芪、灵芝、太子参做一杯代茶饮,护肾气、扶正气。 扶正护肾茶 做法:煎煮20分钟代茶饮,没有糖尿病可以放冰糖。 用法:普通人群连续喝7天左右,已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可以间断地长期服用,比如一星期喝两三天。 3黄芪+红景天:保护血管 中日友好医院的黄力主任表示,很多血管疾病的病变是从血管内皮开始的。 血管内皮一旦受损,流在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斑块。 专家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日常调理的小方子,只用简单三味:黄芪、红景天、川穹,保护血管内皮、预防心梗。 血管内皮保护方 做法:黄芪、红景天、川芎各6~10克。一起加水煎煮20分钟,连续服用3个月到半年左右。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同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芪能保护和修复由糖尿病、高血压造成的血管损伤。 另两味红景天、川芎能益气活血,三者综合,有很好的保护血管内皮作用。 注意:此方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人群都可以使用,尤其适合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日常调理。但使用请先咨询医师。 (我是大医生官微)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