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 文|幸福娃 “你吃饭了吗?”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习惯,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直到我看到一位中东学者对它的诠释。 一次演讲,一位中东学者讲到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学着说了一句“食咗饭未?”引发台下观众大笑。 学者在说,观众在笑,可看到学者说着说着哭了,并说出他这句问候背后的意义后,台下也沉默了。 学者在说的过程中,有些悲愤,他所在的国家穆斯林理每年封斋一个月,人们却不理解饥饿意味着什么,仪式成了过场。 但他在中国大街上,人与人之间遇到了,会问“吃了吗?不吃的话坐下来一起吃。” 这是中国人的谦卑,也是老祖宗流传于世的通体文化。学者反问台下观众:“我想请你们这些聪明人扪心自问,你们有这样的品质吗?”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个定居农耕文明的国家,我们所震惊的不是1978年发生了什么,而是从19世纪开始,一直到1949年,中国发生了什么。 中国不是崛起,而是在复兴,只是回到了它原本该有的位置而已。 谦卑是高贵的品质,保持谦卑需要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耐心,希望我们的民族能一直保持这种高贵的品质。 能把中国一句话之外的背景和文化看清楚的学者,才能算是中国的友人。 一句我们日常中不经意的举动和言语,却是咱们的祖先和前辈们留下的优秀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并将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人类最原始最朴实的问候,比天气好不好高多了。资源不足的时候,无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都得挨饿。人类的终极,就是解决温饱。 多少人小的时候见面都会问一句“你吃饭了吗?没吃就一起吃”。 今天看到学者说得更深有体会,原来我们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饥饿对于前辈们来说,真是一辈子都难于忘怀的事。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那是物资匮乏的烙印,那是先辈们经历过的饥饿年代,流传至今的一句问候语。 这让我想起辜鸿铭先生百年前对北大学子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一种东西,那就是温良。” 而中国人的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正是人们骨子里温良的体现方式,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人救灾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硬核投食,生怕那里的人饿着,第一时间捐献的就是吃的,喝的。 救灾结束后,人们表示感谢的方式,也是投食。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是对家人表达爱的方式,也是对客人无比的尊敬和欢迎! 如果到了饭点,和亲人朋友通电话,或视频都少不了这样问一句:“吃饭了吗?”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父母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剩菜,老人家会说:“经历过饥饿,深知不容易,丢不下去啊!” 老一辈人真的是饿过来的,我们无法体会,但要懂得珍惜粮食,吃多少买多少,吃多少做多少。 出门在外的“漂”族,一句充满温暖和关怀的话语,邻里之间,熟人朋友之间,家人之间,陌生人之间……一句话,就能温暖一颗漂泊的心。 朴实又谦卑的学者,一句“吃了吗?”让人落泪,老人家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忘本。 有些东西真应了老话说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旁人往往更能够发现它的本质。 “民以食为天”,我们无论选择做什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混口饭吃。 一句“你吃了吗”,唤起多少人的记忆,让世界学习中国的谦虚自牧,用真心换真心,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世界学习。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