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例1的两种分类标准是学生集体讨论决定的,“想想做做”第1题的两种分类是题目规定的,但第2、3题只是提出“按不同标准分一分”,至于按什么标准,要学生自主确定。 第2题呈现的邮票,面值不同,根据面值可以按80分、100分、200分三类统计;图画的内容不同,根据图案可以按人物、器皿、建筑、花卉分四类统计。学生还可能想到别的分类标准,只要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都可以采用。 第3题按不同标准把小组里的同学分一分,比例题和前面两道习题更加开放。学生会想到一些分类标准,如按性别分类、按年龄分类、按爱好分类……他们通过这些分类统计,能够了解到一些原来并不知道的情况,这就是统计活动的价值。 第三,统计结果的呈现多样化。例1的数据,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来的。“想想做做”第1题的数据,填写在教材的表格里。第2、3题的数据,则要学生想办法表示。他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如××有多少、××有多少……逐点陈述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猜出图形的名称。(设计意图: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出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会比较角的大小。(3)会画角。 探究新知。 感受生活中的角,再抽象图形,形成角的直观表象图形。在书上情境图中找出有角的地方。学生先指出图中的角,在课件演示这些角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感知能力差,让抽象图形,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 画集合图可以使重叠问题变得直观。 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 方法①:两部分相加,减去重复部分。 方法②:一部分减去重复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数学公式大集合 时间:①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②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 ③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①被减数=减数+差(或被减数=差+减数) ②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公式:乘数×乘数=积 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除法公式:被除数÷除数=商 ①被除数=商×除数(或被除数=除数×商) ②除数=被除数÷商 通过调查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利用数据。 例2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一方面像例1那样仍然按不同标准分类统计,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获得信息,还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想到并不回答更多的问题。 统计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数据具有随机性。 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都有为儿童检查龋齿,进行牙齿健康教育的制度。所以,很多学生都知道“蛀牙”,也知道自己有没有蛀牙,有几颗蛀牙。例2问学生“你有蛀牙吗?有几颗?其他同学呢?”与之相配合的插图,创设了学生交流蛀牙情况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相互交流、了解他人蛀牙情况的愿望。 学生中,各人的牙齿健康情况不同。有人无蛀牙、有人有蛀牙;有人的蛀牙颗数少,有人的蛀牙颗数多。交流的都是真实情况,交流之前并不知道别人的蛀牙颗数,交流之后才相互有所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随机性,体现出统计活动的价值,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调查,了解每个同学的蛀牙情况,分类统计,自主记录信息、整理数据。 展示角:多媒体演示红领巾、闹钟、剪刀,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图形的角的(出示例1图)平面图形。用圆弧标出角的部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角有一定初步的感知时,再次巩固对角的初步理解,为突破重难点奠定基础。) 认识角: 先让学生摸摸三角尺的角,摸任意一个角,感受一下角是怎样的,引出角名称,认识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 学生任意摸摸身边物体的角如书、本子、尺子,边摸边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结: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有余数的除法公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速度、时间、路程: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总价÷数量=单价 ③总价÷单价=数量 归一问题:①总数÷份数=每份数 ②每份数×新的份数=新的总数 或新的总数÷每份数=新的份数 归总问题:①每份数×份数=总数 ②总数÷新的每份数=新的份数 或总数÷新的份数=新的每份数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