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中文频道群组超级索引搜索大全 http://telegrambotcn.com “我用一麻袋的钱买了一麻袋的书,最后把这一麻袋的书卖掉,但是买不起一个麻袋。” 这是读书无用论的核心观点,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学扩招的当下,读书无用论也飞速发展了起来。 在这个观点的背后支撑着无数的例子,一套学区房的价值可能比清华北大毕业生一辈子挣的钱都多;有中专生毕业混成了大老板,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社会底层的很多人无论怎么努力还是进入不了上一个阶层,于是开始躺平摆烂...... 读书无用其实是“农村大学生无用”,寒门难出贵子,这些寒门学生们千辛万苦考上了大学,拿了一张漂亮的学历证书,但是由于本身家庭条件、眼界格局等影响,他们并不能把学历换算成等价的财富。 在这样的土壤之上,读书无用论迅速发展。 纪录片《父亲》就是讲述了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倾家荡产供养儿子上大学的故事,儿子上了一个一本大学,读了一个热门的通信专业,父亲满脸骄傲,他认为儿子将来一定可以光耀门楣,前途光明。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儿子毕业后连找工作都四处碰壁,找到一份工作每月600元,还没有当农民工的父亲工资高,干了三年涨到了1500元,但这仍然低的可怜,还没有中专毕业的女儿工资高。 老韩接受不了自己倾尽家财为儿子操劳了半辈子最后竟是这个结局,沧桑了半辈子的他最后成了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之一...... 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老韩儿子有学历有知识为什么会落到这般结局? 读书带给人的到底是什么? 村里唯一大学生大学兼职捡垃圾 零几年的西安,导演李军虎遇到了一对十分典型的中国式父子,父亲为了儿子读书拼命做苦力,儿子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极尽节俭,导演知道他们故事之后感到很动容,就把它拍了出来,这部纪录片就是在2009年获得香港最佳短片大奖的《父亲》。 一部把中国底层人民努力奋斗的故事展示出来的故事,真实性很高。 2002年,韩培印家里收到了儿子小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韩培印很高兴,他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是他一直坚信目前读书是儿子唯一的出路,因此拿到儿子的通知书,没有犹豫的他就准备筹钱供儿子上学。 上大学学费加上生活费等各种费用每年都要万八千的,老韩没钱,最后他选择把家里所有家产变卖,包括粮食都卖了,想着及时给儿子送生活费,他决定跟着去西安打工。 “胜利我儿,你如今考上了大学,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这是你改变命运的机会。” 沧桑了半辈子的老韩心里无比坚信读书的用处,他把读书看作是儿子唯一的出路,因此格外小心翼翼,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因为他知道穷人没有任何试错成本,错了可能就是万劫不复,何其惨烈。 他买了一个本子,很厚,他决定不仅要做儿子的生活费提供者,还要做他的学习监督师,和他一起走完大学。 儿子上学,他在外面做工,都是苦力活,每月有五六百元,勉强够他们温饱,真的只是温饱,小韩每天的生活费有着严格的规划。 早餐一元钱,午餐两元钱,晚餐一元钱,当时是零二年零三年左右,这个价格可以吃饭,但是也是很差的伙食,小韩是没有买过带肉的菜的,每天中午米饭配两个素菜,早晚馒头加咸菜。 这样还是有些不够的,没办法,老韩就向工地的工友们借钱,但一个工地上的谁比谁有钱啊,说尽好话也只能借个十几块钱、几十块钱,还要被工友们叮嘱无数遍按时还钱,即使这样零碎的钱,老韩也很珍惜,他把自己借过的钱都详细记在了他买的那个黑色本子上。 小韩想去兼职,老韩不允许,让他把所有的心都用在读书上,但是这样压抑的环境,小韩没有任何资本去进行除了基本课业之外的拓展类学习,钱困住了他的脚步,也困住了他的心。 他瞒着父亲自己在大学里面放下了所有的尊严,开始捡垃圾,并没有瞒着同学,有时候当着同学们的面捡他们脚边的垃圾,衣服也穿同学们不要的。 这个年纪的青年大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小韩没有资格拥有这么奢侈的东西,他放下了所有的尊严,只为了把书读下去,活下去。 寒门学子是骄傲的,骄傲于他们的头脑和知识,但同时他们也是自卑的,你再努力,再坚强,再优秀,穷能瞬间把你拉向地狱。 诉苦式教育折断了小韩的翅膀 韩培印和儿子的生活无疑是苦的,但是韩培印并不是一个默默承受的人,他很会表达,经常和儿子交流,讲他们的现状,借此鼓励儿子。 他那小本上精确记录着每一笔借款,还有他们详细的收支记录,老韩经常拿着小本向小韩计算他每个月的开支变化,就像一个精确的计算机。 “胜利我儿,你上个月生活费花了300元,每天都有一二十元的支出,每年还有4千多的学费和大几百的住宿费,你每月生活费要尽量控制在200元左右。” 每次的对账一样的交流,每一个数字砸下来,小韩心里像被大山压着似的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 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小韩产生一种负罪感,他会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敢表现出一丝自我,到最后很可能失去自我,成了一个没有活力的书呆子。 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被压抑的死死的,没有任何朝气和创新力,要么直接反弹,走向反面。 这里面的小韩是前者,他不敢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不敢多花一分钱,因为父亲时时刻刻告诉他,他把全家的希望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小韩变得非常内向,几乎不主动说话,他也很自卑,对自己的家庭条件和自身感到自卑。 他选择的是当时的热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这个专业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整个大学期间,小韩除了学习就是在捡垃圾,什么实践都没有,空装着一肚子的理论知识。 这个性格的小韩非常封闭,有一次他去参加一场招聘会,连续转了两个小时,路过了无数的招聘企业,但是他一个都没问,一句话都没有说,拿着的简历原模原样又拿了出来。 老韩完全不知道,他以为上大学还和以前上高中一样,只需要埋头苦读就行,所以他让小韩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小韩的专业需要互联网实习,但他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从来不让小韩接触电脑。 在每次语重心长的交流时,他都会像嘱咐高中生一样嘱咐小韩要好好学习,不要玩电脑,不要接触那些电子设备,更不可以玩游戏。 老韩满心欢喜的等着儿子的大好未来,他以为儿子只要顺利毕业就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工作,他还以为国家包分配工作。 在路边等雇主时,他和旁边的雇友得意的说:“我儿胜利快要毕业了,带时候国家肯定可以给他分配一个很好的工作。” 分配,这个词太过于遥远,早就已经和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关系了。 在胜利过来上大学时,老韩就期待着胜利毕业的那天全家要好好庆祝一下,他说:“胜利毕业时,我差不多60岁,正好我们全家去北京玩玩。” 他的期待是那样的美好,以至于在碰到现实时被打击的跌入深渊,甚至改变了自己一生的信念。 为何大学生还没农民工父亲挣得多 小韩终于要毕业了,老韩激动的几乎睡不着觉,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最优秀的一件作品就是儿子小韩,他倾家荡产供小韩读书,小韩不负众望,读了一个好的大学和一个热门的专业,因此老韩觉得儿子一毕业自己就算熬出头了,以后跟着儿子享福。 但是事情后来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意料,首先是招聘会,小韩转了一圈一张简历也没有投出去,一句话也没有问,就这样错失了学校里的就业机会。 毕业之后,他不仅没有找到工作,还失业了,蹉跎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在青海找到一个铺电缆的工作,讽刺的是这个工作并不需要多高的学历,一般的师傅也能干,每月600元工资,也不高,这就是小韩毕业后第一份工作。 老韩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自己当农民工也能拿这个工资,甚至有的还比这个高,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自己骄傲的大学生儿子竟然还没有初中学历的自己工资高。 胜利上大学的那一年是2002年,全国大学第四次大规模扩招,尽管如此,当时的大学学历依然很珍贵,更何况小韩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老韩觉得儿子以后肯定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挣钱的人。 谁知大学毕业的儿子在户外铺起了电缆,工资还没有自己高。 小韩在户外铺了三年电缆,工资涨到了1500元,但是和同时上涨的物价相比,这个工资依旧低得可怜。 老韩还有个女儿,中专学历,每月工资都3000多了,比胜利高了一倍多,老韩绝望了,本来想着依靠儿子能迅速把家里的债还了,现在一切都泡汤了。 还想着享福呢,多么可笑,老韩又做起了农民工,外出挣钱,帮着还家里的2万元债务。 理想和现实巨大的落差让老韩崩溃了,他一直以来的信仰理念崩塌了,一辈子努力供养儿子读书,以为读书好就能出人头地,结果现实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巴掌。 他再也不相信自己的信仰了,在2011年记者采访老韩时,他苦笑着说自己已经不相信读书的出路了,以后也不会再逼着孩子们读书。 “我就是当时给胜利买个三轮车,让他去卖东西,这么多年也挣出一辆车了,现在,呵!” 记者问老韩以后还会送孙子孙女读书吗,老韩坚决的摇头拒绝,他说:“读书有什么用?像胜利那样吗?” 深深无奈的背后是被现实打击的恐惧与挫败,像小韩这样的例子很多,农村家庭里面第一个大学生,往往寄托着家人的无限希冀,他们作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走在了路的最前面,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走,因为每走一步前面都会有无数个岔路口。 但是没有人可以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限的认知和眼界局限着他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于是他们并不能通过读书获得一个好的结局,所以像老韩这样的父亲就会以为读书是无用的,但读书真的无用吗? “读书无用论”说的是死读书或者读死书的人,他们没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成功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而只有能力才是和财富挂钩的。 四年的拼搏,老韩父子一无所有,得到的仅仅是被现实榨干的梦想,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们放弃读书的理由。 读书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读书,更是一种内化,要把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通过实践转化成能力,能力直接和财富挂钩,能力提升,财富自然会流向你。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